马腾父子归顺之后,关羽将麾下大军,派回益州,驻守成都。
他们随同关羽和张飞,带着少量的精锐士卒出发,返回雒阳,面见天子。
同时将刘璋等人送至刑部受审。
“徐太守,门外来了个人,还带着几个南蛮,说是您的故友,要见您!”
汉中太守府,徐庶正在查看政务,处理善后事宜。
马腾的西凉军、张鲁留下的汉中兵,以及关羽大军的粮草,都需要他这个新任汉中太守,从中调度。
府上小吏的通报,让他生出疑惑,带着南蛮,来到汉中,应该是益州来人。
思前想后,他也没有想到,自己有哪个朋友在益州。
“请他到前厅等候,我稍后便到!”徐庶将手边的事情放下,把一些重要的公文,收起来放在隐秘的地方。
起身,出门。
来到前厅,徐庶见到几人在屋内有说有笑,几个蛮族打扮的壮汉,稀奇地打量着房屋构造。
“阁下可是自益州而来?”徐庶一眼锁定这群人中的领头者。
那是个看上去有着几分英气的文士,坐在那儿脸上挂着淡淡的笑,静静看着那些蛮人欢快的样子。
“在下法正,字孝直,曾与太守有过书信往来,自是算得上故友!”文士站起来,颇有礼貌地对着徐庶行礼。
一旁吵闹的蛮人,见到法先生在行礼,他们也连忙学着他的样子,朝着徐庶弯腰行礼。
听到法正这个名字,徐庶的思绪一下子便打开了。
张松前来汉中,身上携带益州地图的事,还是法正找到锦衣卫送来的书信提示。
当初,放益州降兵返回,他提起那个会在益州帮忙的人,就是法正。
锦衣卫在各地行事,身为敌对方的情况下,法正还是第一个主动找上锦衣卫的人。
与那些上表请降,或者是派人暗中沟通的人相比,法正绝对是个另类。
通过锦衣卫传递消息,可谓是一举三得。
首先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没有能力的人,也发现不了锦衣卫。
再者,就是表明了诚意,发现了锦衣卫的存在,却没有告知他人,并且送出重要情报。
至于是不是坑了张松,那是法正的事,和徐庶无关了。
最后,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事情败露的时候,锦衣卫会看在彼此合作的份上提醒他,另外,刘璋也得不到他的把柄,除非能够抓到锦衣卫。
而锦衣卫必定是训练有素的谍报人员,想从他们口中审出法正,远比普通人要难得多。
“诸位请坐!”
徐庶自然而然地坐在首位,笑着看向法正:“孝直远在益州,你我虽不曾谋面,我却与你神交已久,拿下益州,稳定蜀地,孝直居功至伟!”
“徐太守言重了!”
法正摆摆手,不以为意,指向身后的几个蛮人:“这些都是南蛮各部首领,得知朝廷大军南下攻打刘璋,他们心向朝廷,攻伐不臣,安定益州南部,只需要朝廷大军前往,随时能够接掌地方!”
被法正说到,几个南蛮首领,脸上带笑,自豪得意。
在他们看来,法正这是在给他们请功,要是能够得到朝廷重视,就再也不用回到深山里过苦日子了。
倒也有几个人,笑的勉强,心事重重。
徐庶只是目光扫过, 便知道他们的来意了。
说南蛮首领心向朝廷,徐庶不信,他以为这是法正的杰作。
否则,直接去找益州某郡太守即可,甚至是前往成都,何必北上汉中。
汉中的特殊之处,在于徐庶这个太守,是天子任命,益州的那些,有的是刘璋旧臣,有的是临时委任,成都更是没有新的州牧。
想要搞清楚他们的真实目的,问法正不行。
“各位首领劳苦功高,不知想要何等封赏?说出来,我好上报陛下,为你们请命!”徐庶看着那些没什么城府的南蛮首领,笑问道。
“封我们做个太守!”
几个人期待地看着徐庶。
他们都知道徐庶的官职是太守,按理说,太守肯定不能任命太守,但还是保持期待。
因为法先生告诉他们,这个太守不一样,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跋山涉水赶来汉中。
“你们这么多人,功劳必然有大有小,威望也有高有低,如果都做太守的话,恐怕会有人心中不服。
这样如何?
你们选出一个功劳最大,威望最高,你们最信服的人,我会上奏天子,任命那人为太守。”徐庶看了眼没有任何反应的法正,和那些南蛮首领商量了起来。
“这个汉...太守说的有道理。”
“你功劳小做太守,我功劳大,也做太守,不公平。”
“功劳大的做太守,功劳小的做县令!”
“做县令的人,功劳也有大有小,怎么办?”
“你问我怎么办,我怎么知道!”
“问法先生,法先生肯定知道。”
几个首领商量了半天,没有拿定主意,最后,聚在法正面前,请他出来说话:“法先生,你看这事怎么办?谁当太守,谁当县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