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月余,国子监初具规模。
尚书台发出的征辟令,也有收获。
这天下,不只是有世家才俊,还有寒门士子。
他们不辞路远,跋山涉水赶到雒阳,博的就是一个机会。
一个入仕的机会。
一个改天换命的机会。
一个凌云展翅高飞的机会。
一个世家子不用努力,只需要活着长大,就能唾手可得的机会。
刘辩站在国子监最高的阁楼里,双手背负身后,捏着一封奏报,远望着天地相接的地方。
“陛下,人都到了。”赵让站在身后不远,低着头提醒。
这不是他第一次开口提醒了。
陛下自从收到那封匿名的奏报,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不知道在看些什么。
那个方向,他看了不止一次,明明什么都没有。
“雒阳百官,可有异常?”刘辩将奏报塞进衣袖里,转过身来。
用力地闭上眼睛,眨巴了两三次,不知是阳光太刺眼,还是看的太久,眼睛发酸。
“袁家近日有不少马车前往汝南运送财物,想来是要辞官回乡?”
赵让亦步亦趋跟在后面,说出自己的感慨:“袁家四世三公,财力还真是雄厚,这么多天了,还在...”
一时说得起劲儿,被刘辩冰冷的目光扫到,赵让才意识到自己话多了,连忙住嘴。
好在没有受到训斥。
“再去趟袁家,代朕看望袁术,一定要见到本人。”
“诺!”
等赵让直起身子,刘辩已走下阁楼。
他长出一口气,才小跑着离开阁楼,出了国子监。
.....
“陛下,此次国子监成立,收获颇丰。”
荀彧心情不错,为刘辩介绍道:“南阳人士黄忠,勇毅过人;张机,医术非凡。”
他一一指出,身穿闲逸道袍的是张机,一身武士装,身形高大的是黄忠。
黄忠,壮年版,就是不知道,他和吕布谁更强。
刘辩看向两人,目光中尽是满意之色,赞道:“南阳是个好地方!”
如果没记错的话,鼎鼎大名的诸葛孔明,就是隐居在南阳。
尽管这个时候的诸葛亮还是小屁孩,说不定还在玩泥巴。
“是啊!”
荀彧应和着,继续介绍:“东郡程昱、山阳满宠,听闻陛下求贤,辞了官职,特意赶来雒阳。”
“郭嘉和戏志才,人呢?”刘辩心生疑惑。
这可是荀彧亲自举荐的重量级谋士,介绍了一圈人,都没有提到这两个,多少有些不合理。
一抹尴尬从荀彧的脸上飞过,指着躺在角落里呼呼大睡的两个人,“那便是,穿着略好的是郭嘉,粗布麻衣是戏志才。”
“如此喧哗,仍能安睡,果奇才也!”
听着刘辩的夸赞,荀彧总觉得话里有话。
打量着刘辩的脸色,心下暗暗思忖:莫非,陛下知道他们两个昨夜宿醉青楼?
并不知道荀彧心里的想法,也不知道郭嘉二人去了哪里。
刘辩只是根据二人的风评,推测这两个人,操劳过度!
他在最前面,看着眼前优秀的历史人物。
稍稍有些明白李世民的快乐了,面露得意之色。
“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矣!”
收回思绪,荀彧拉着刘辩看向站得板正,非常低调两个人,语气凝重:“陛下,这两位是大汉宗亲,要不要单独见见?”
“有什么,”
正处于兴头上,刘辩话赶话就说了出来。
看着荀彧的神色,又觉得不对劲,便改口道:“晚会儿见。”
刘辩到位置上坐好,荀彧向人群里喊道:“陛下已至,诸位请入座。”
然后,两人对了个眼神,荀彧走到那两个宗亲身边,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
“经历黄巾之乱,董卓叛逆,大汉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
“在你们当中,有的是世家出身,有的是寒门,有的是白衣,有的是官员,这些都是你们从前的身份。”
“打你们进了国子监的大门,你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将大汉打造成空前绝后强大帝国的建设者!”
“朕与你们初次相见,允你们畅所欲言。”
刘辩一番话落下,场中不少人眸子亮了起来。
“陛下,建宁四年,熹平二年、光和二年、光和五年,中平二年,短短十余年间,大疫五次,百姓为之而死者不可计数,百姓无处寻医,投机者假冒医者,趁机敛财。”
张仲景说到激动处,眼含泪光,跪在地上,臣此激昂,“张机志不在仕途,听闻陛下设立国医馆,特意赶来,恳请陛下,重视医术,发展医术,招收医者,以备不时之需。”
众人正处于情感共鸣中,满宠站到了前面,道:“陛下,臣满宠以为,时值动荡,当用酷法,以严刑峻法约束,方能还世人公道!”
满宠的话,让在场不少人,心生胆颤。
提及严刑峻法,酷吏张汤最为有名。
“朕观雒阳,安定平和,不需酷法,卢御史不在雒阳,廷尉府正缺人手,你就先去廷尉帮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