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令,顾名思义,行酒令必用筹子,筹子是此类酒令的显着特征。说起筹令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筹。筹本是古代的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善计者可以不依赖算具求得结果,因此筹引申为筹谋、筹划。《汉书.高帝记》记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把军事指挥将在室内制订作战计划,即称为运筹帷幄。其中的筹,义为筹划、筹略、筹谋之义。从唐代开始,筹子在饮酒中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用法:其一,仍用以记数、白居易诗“醉折花枝作酒筹”中的”酒筹”即为此类、这种意义下的筹在后代酒令游戏中仍可见到,作用是以筹计数,后再按所得的筹的数量行酒。
另一种就比较复杂了,人不满足于筹子的原始用法,而把它变化成了一种行令的工具。筹的制法也复杂化,在用银、象牙、兽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筹子上刻写各种令约和酒约。行令时合席按顺序摇筒掣筹,再按筹中规定的令约、酒约行令饮酒。据考,唐代的《论语》酒筹是最早的—种筹令。
筹令的包容量很大,长短不拘。大型筹令动辄有八十筹,而且令中含令,令中行令。
这个面容俊俏的书生,所说的酒筹,指的就是这种筹令,一共有八十筹。
听了俊俏书生的提议,众人立即应和道:“这个好,又有意思,又省事。”
于是这俊俏书生便让底下人回去把那副筹令取了来。
当底下人拿来时,易鹏也看清了这筹令的真实面目。
原来,所谓的筹令,就是一个小小的象牙筒子,里面插着八十跟象牙筹。
俊俏书生把象牙筒子递给了那个话痨,说道:“公子先请。”
作为活跃气氛的担当,话痨当然义不容辞了,他接过象牙筒子,摇了几下,一根象牙筹从筒子里掉落了下来。
话痨有些得意的看着众人,说道:“我看看是哪个倒霉鬼要先喝酒了。”
说罢,他仔细一看象牙筹上写着的内容,看完之后,面色一变,大呼小叫道:“哎呀,不好不好,杨兄弟,你这是在坑害我啊,这一次不算数,不算数。”
众人听了这话,知道他掣到了一根不好的筹令,连忙凑过去观看筹令上的内容,易鹏也好奇的凑过去一看,便见筹令上面写道:“二吾尤不足,”这一句出自《论语》,原句为: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
在这句话的下面,还刻有一行小字,写道:“掣此签者,自饮三杯。”
那英俊书生看了之后,大笑道:“好一个‘二吾尤不足’,自然是要吃三杯酒了。”
二吾尤不足,在《论语》中的意思,是“现在抽十分之二的税收,我还觉得不够呢”,而在这里,指的是“喝两杯还不够,要喝三杯!”
古代酒席上的筹令,真真生动有趣,把四书五经中的句子,用来在酒席中娱乐,既显得高雅,又有趣味,易鹏顿时觉得很有意思。
二吾尤不足,那就喝三杯好了,哈哈。
众人也劝那话痨道:“这幅筹令,这一句真是传神有趣,公子不可不赏三杯!”
话痨之人无奈之下,只得连喝了三杯美酒,喝得他直皱眉头。
喝完之后,他把象牙筒子递给了身旁一个青衫书生。
青衫书生没有推辞,拿起象牙筒子,顺手便掣出了一根签子,他拿起签字,念道:“刑罚不中。量最浅者一大杯。”
刑罚不中的原话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意思是刑罚执行得不适当,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而后面的小字,写的是,在场之中,酒量最小的那个,喝一大杯。
这不就是刑罚执行得不适当嘛。
酒筹就是这样,筹令上摘下的四书五经字句,都各有含义,解读之后,便会觉得妙趣横生。
在场的诸位书生,谁的酒量最小呢?
所有人全都看向了易鹏。
为什么大家都要看着他呢?
因为,在座的书生,都是荆州府人,相互之间经常聚会宴饮,非常熟稔,只有易鹏,是他们刚刚才结识的,因而对于他的酒量,众人还不得而知。
一个书生问道:“易兄平日里可否饮酒?酒量如何?”
易鹏没有隐瞒,直言道:“小生平日里会小酌几杯,但是却从不酗酒。”
会饮酒,顿时,在座众人便不再看他了,而是看向了其中一个面容瘦弱的书生。
青衫书生对着那瘦弱书生说道:“在场众人中,只有张兄酒量最浅,几乎是滴酒不沾,这一大杯酒,自然非张兄莫属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