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神影说着又从怀里掏出一个瓶子,将马子同的绷带解开后,把瓶子里的药粉均匀的撒了上去,然后又细心的包了起来,这才点点头说道:“这个傻孩子啊,如何就舍了命的去拼,值得么?”蒙禹愧疚的说道:“当时战场情况危机,只有挡住朱高煦的骑兵进入战场才有望能取得全胜,马兄也是求胜心切,晚生应该阻止他的。”
徐神影摇摇头道:“老夫明白,你也是阻止不了他的,这孩子一旦决定的事,谁也拦不住,只是那燕王大军已经尽在咫尺,这南京怕是就要大战了,也不知道还能守住几天,同儿还有大事要做,得快些好起来才是,否则他这一生都要抱憾终生的。”
蒙禹在心中想了又想,最后还是出言问道:“徐老前辈,那燕王真是连徐家的人都不会放过么?”徐神影微微摇头道:“这谁知道呢,他们朱家的人,那心思可谁也说不准,当初明教的老兄弟们不也都是被追杀了十几年的么?”
蒙禹再度好奇的问道:“先前民间都传说中山王是被洪武先帝设计害死的,徐老前辈可知道实情?”徐神影摇头笑笑道:“那倒是纯属无稽之谈了,这朱家皇帝,对敌人和不忠诚不顺从于他的人手段确实是挺狠的,可对于忠心耿耿的帮他打天下的人,倒是都还不错,中山王去世之前我曾来南京见过他一面,那时他的确已经是病入膏肓,时日不多了。”
蒙禹这才微微点点头,看来这传说真是多半不可信啊,可他还是觉得奇怪:“徐老前辈,晚生还有一个疑惑,既然您老是中山王的堂兄,为何却也不愿意投效洪武先帝呢?”徐神影笑笑道:“老夫是明教的护法剑神,那朱家皇帝杀了我明教的大宋皇帝韩林儿,自然就是我明教的叛徒,虽然他接管了明教,可我们这些跟着老教主一起打拼起家的老兄弟们心中不忿啊,所以大多都宁愿归隐也不愿意投效于他,老夫虽是中山王的堂兄,可一码归一码,他是一开始就跟着朱家皇帝的,我是跟着老教主的,不一样。”
蒙禹这下完全明白了,原来如此怪不得么韩林儿死后大多数明教的高手都选择了逃离,他们既不想投效朱元璋,也不愿意兴兵内斗,所以只能选择了离开,可没想到朱元璋居然下了追杀令整整追杀了他们十几年,直到觉得这些所谓的高手再没有什么威胁才作罢。
六月初八,燕王已经到了龙潭驻军,离南京金陵城只有六十里了,可燕王也知道金陵城池高大坚固非常难攻破,并不急于进攻,到了这一步,若是陷入攻坚战的泥潭之中,很可能会把自己陷死在这里,最后被各地赶来的勤王援军包围在南京城下。
所以,看到扬州、高邮、镇江的守军都是主将不降下属却因为害怕而降了,燕王决定继续把这样的故事也用到南京城,所以,在六十里外的龙潭驻军,就是在保持相对安全的距离时,又给南京城里的官员们施加巨大的压力。
果然,在知道燕王驻扎于龙潭之后,南京的朝臣们就乱成一锅粥了,众多朝臣纷纷下跪请建文帝即刻出城逃往长江上游的内陆,与黄观等人的援军汇合,因为此时逃往杭州已经不现实了,而浦口渡口还在徐辉祖手里,从长江去往上游内陆地区是最快的。
一时间,大部分的朝臣都出言附和,纷纷催促建文帝速速动身,可方孝孺等人明白,一旦建文帝离开了南京,那这天下,便等于易主了,黄观等人招来的勤王援军本就处于观望之中,只要南京城屹立不倒,他们就还心存畏惧,一旦建文帝失去了南京城成了逃亡之君,那这些外臣很可能效仿扬州的王礼出卖王彬、崇刚一样将建文帝和大臣们抓起来交给燕王。
看建文帝低头沉思不语,其他几位大臣想劝却不知如何开口,只有身为建文帝老师的方孝孺出班大声说道:“陛下,此时城中尚有二十万大军可用,存粮也足以支撑一年,南京城墙乃洪武先帝亲自督造,坚固无比,乱军想要快速攻破城墙无异于痴人说梦,只要陛下坚守一月,各地勤王援军就能到达,那时候便是陛下反击之时啊!”
有大臣反驳道:“可若是乱军意外攻入南京城,或是援军迟迟不到,你这不是陷陛下于死地么?”方孝孺大声呵斥道:“天子当与社稷共存亡,既然守不住社稷,就该与之同亡,此乃我大明立国之时洪武先帝便立下的誓言,天子死社稷理所当然。”
又有大臣说道:“方大人这话说的倒是容易,陛下,微臣听说燕王离开北平时,那姚广孝曾对燕王言明,方孝孺乃当世大儒,又是文坛领袖,请燕王若是打下南京一定要留下他,方大人没有后顾之忧,自然无所顾忌。”
方孝孺气得大声呵斥道:“休得胡言,我与陛下乃是一体,陛下若有不幸,我方孝孺一门上下绝不苟活,就算那燕王不杀我,我也会带着全家殉死,我方孝孺说到做到,决不食言!”那朝臣悻悻而退,那时候的士人言出必践,身为文坛领袖的方孝孺自然不可能出尔反尔遭人唾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