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除当时其他具体的因素,单论唐朝君臣能够十分自然地接受这种方法,除了唐朝已经开过这种先例,这和李家的出身、整个唐朝受到的影响也有关系。】
【李唐与鲜卑这个游牧民族密切相关,百年后皇室也依旧承载着一些游牧民族的特性,那就是不认为跑路有什么问题。朝堂同样如此,并不像纯粹的汉人朝廷一样,哪怕最终还是出奔,在此之前还要争辩劝说一番。】
【而往后的宋朝,对于皇帝是否要出奔就有了极大争论——当然这和宋朝当时的具体情况有关。】
【而与宋朝同时期被金朝进攻的辽朝,出奔迁移就比较果断。】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感觉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还能从这个角度找原因?”不过确实游牧民族和他们有所不同,那匈奴这两次被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后,就迁移地毫不犹豫,说跑就跑。
“但是陛下,”霍去病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那个唐朝能够国都失陷六次、天子跑了九次才亡国,真的很不一样。”就他知道的历史而言,一个朝代也顶多迁都两三次,根本没有哪个能像唐朝一样。
非要说相近的,还真的就是北边那群匈奴,虽然匈奴有时候没有固定的都城,而是以王帐为根据。
“……”刘彻沉默了,唐朝是一个后世朝代,他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了唐朝还能继续存在。
难不成还真的和这个鲜卑影响有关系?
明朝,洪武年。
一群之前并没有想过从这方面来解读的人也陷入了沉默。
不说李唐究竟有没有这方面的影响,单纯说游牧民族的特点,好像确实是如此?
朱橚想到,不论远的历史,就说他大明起义以来,元朝朝廷见势不妙后就立刻北逃,还真的没有太多“虽然机会不大,但我还是坚持一下”的意思,北逃后更是跑得飞快,大明还屡次派兵才干掉了大部分北元势力。
等到四哥……按神迹中讲到的四哥亲征北伐,那瓦剌和鞑靼也一如既往先跑了,等到没事儿了就又回来像以前一样活动……
明朝的君臣并没有细究唐朝皇帝出奔是否有鲜卑的影响,毕竟这对他们来说也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可能。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唐朝天子屡次出奔还可延续社稷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能否拿过来改一改在明朝应用的事情。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一群皇子们悄悄和彼此眼神交流:我们大清也是这样吗?
会吧?我大清可是满族,女真起家,也是神迹归类的游牧民族。
不对啊,我觉得我们现在没有什么要抛弃京城跑路的想法啊……
……现在又不需要出奔,到那种情况谁知道会是什么样……
康熙眼角跳了跳,对于底下的情况他看的一清二楚,那群皇子们自以为隐秘的小动作也不例外。不过,他转念一想,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大清有着游牧的出身,到了那种危急时刻也会像先祖们一样,选择暂时出奔吗?
而到底是坚守城池好,还是暂且出奔好,这是个严肃的问题,选错了可能就会葬送掉王朝延续的希望。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也并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唐朝的问题,现在看来,只觉得可能还真有几分受此影响。
毕竟,先前面对突厥的边患问题,他耶耶就想过是否要迁都以避锋芒。
再看他们大唐后来的皇帝们,哪怕是因为觉得出奔能够保存实力、而且就算出奔了都城最终也能回到自己手中,但这出奔也太过自然了些吧!仿佛都没有一点点挣扎。
殿内的重臣们也脸色微妙,之前知道天子九逃的时候还只是得知了有这么一个情况,他们都并不知道,天子九逃是这般丝滑自然,只以为是迫不得已。从这方面看,好像确实真有几分游牧民族的风采。
【而关陇出身的影响也不止于此。】
【在大部分时间内,相较于其他朝代,唐朝对外来血统、外族人士都比较宽容,这其中主要是因为自信开放的心态,和强盛无比的国家实力。】
【国家实力自不必说,自信开放的心态很多都是开始于太宗皇帝李世民。而在此基础上,朝堂上许多人士的混血背景也是构成这样心态的一个原因。】
【因为构筑唐朝基业的建立者很多自身并非单一民族的纯粹血统,从而对于其他血统的有能力、忠于唐朝的人也就更容易接受。】
【而这种前提下,上层和民间多有与外族通婚,反过来又助推了唐朝混血的人数的增长。】
【不像单一的汉族王朝,有时候对于明显外族的人会产生排斥;也不像单一的外族王朝,对汉人百般警惕、千般提防。】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思索,唐朝确实更加开放,朝中也多有外族为官者,他们确实是不排斥外来民族。
只不过,很多时候他们排斥的是那些非世族出身的人罢了。
而他大宋,确实也有不少非汉族官员将领,但那都是汉化程度极深的人了,多年来都生存在中原这片土地上,并不是像唐朝的一些官员那样刚刚融入唐朝不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