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冬瓜蛋子罩着,谢知言想不尽快融入厂里孩子圈都难。
没几天,时夏在路上碰到和冬瓜蛋子一帮人玩打鬼子游戏的谢知言,也都快认不出来。
他衣服上的灰也跟冬瓜蛋子差不多厚了。
两小孩好得跟亲哥俩似的。
电机厂欣欣向荣,杨树村矿厂也有条不紊建设中,为尽快开工,目前只建了两栋楼,一栋小的作办公用,一栋大平房作生产车间。
南江电机厂赶制了一批生产设备,目前也即将到位。
眼看一切基本准备就绪,招工也可以正式启动了。
厂里按照不同工种制定了招工方案,西山矿厂第一批招聘人数总共达200余人,其中大多数为矿工,其次是车间操作员、雕刻工,只有少数干事。
200多个名额,优先分配一批给本村,然后是本公社、本县,南江电机厂也分了一些。
别看200个好像挺多,但这时候没工作家里蹲的青年们更多,就算是电机厂家属,也一点儿不嫌弃这工作在杨树村这个山沟沟里。
不过毕竟是附属分厂,西山矿厂有许多来支援的技术人员,为此专门开设了每周接送的班车。
招工考试那天,整个杨树村都人声鼎沸。
不同工种的考试内容相差很大,矿工和雕刻工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因此笔试卷子也就是考考简单字和简单计算,得分占比也很低。
而工厂干事的考试内容就难多了,就跟以前高考似的,听说好几个姑娘小伙一出考场就开始哭,后悔文化课忘太快。
时老爹从雕刻工考场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志得意满。
放眼望去,整个考场里能有他这水平的,不超过3个,还全都是村里的老家伙。
学门本事果真重要啊。
老头心里在盘算,眼瞅着家里几个小子也不是读书的料,还得让他们几个好好把老祖宗的手艺捡起来。
同村的人都羡慕惨了。
“老哥,你这回肯定能考上。”
“是啊,听说评委是专门请来的专家,人家都说你这手艺好。”
“唉,我可真是后悔当时犯懒,没好好跟我爹学。”
时老爹笑呵呵的:“不要紧,一次没考上,下次还有机会。”
这话一出,大家也打起精神来。
“对对,小夏不都说了嘛,这只是第一批。”
“趁这个时间,还得多在家练练。”
时老爹点点头,兴高采烈地回家,没想到在路上碰到了垮着个脸的时老娘。
时老爹摸摸鼻子,不敢说话。
这老太婆,非得说他看黄翠妮穿新衣裳看迷眼了,这不是瞎扯呢吗!
他一个老头子,看啥不得眯眼啊!
时老娘本身就还跟老头子呕着气呢,再加上今儿考试觉得没发挥好,心情就更差劲了。
这会儿看见时老爹,怎么看就怎么来气,眼神都不带给一个。
老太太心里难过的不行,考得好的人这么多个,咋就不能多她许招娣一个呢?
几天后,录取名单张贴出来,时老娘心里更难过了。
时老爹肯定是榜上有名,除了当上厂里的雕刻工,还兼任手艺指导员,能拿双份工资!
时秋吊车尾考上了厂里的干事。
大伯时爱国出乎意料考上了车间工人,倒是平时看起来更机灵的小叔时爱民和两个儿子都没考上。
一家人考上三个,这要是搁以前,时老娘能高兴坏了。
但现在她不一样了,男人考上了是他们的事,老太太心心念念的只有自己的事业,看见这三人,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
不过时家还算不上啥,让村里人啧啧称奇的,反而是黄翠妮一家。
黄翠妮生孩子生得晚,大女儿嫁到了外县,外孙还只是上小学的年纪,小女儿更是遗腹子,婚都还没结。
这次招工,黄翠妮一家四口都考上了!
为啥说四口人?
那是因为按道理来说,黄翠妮大女儿既然嫁到了外县,那是不能占用本村的考试名额的。
没想到他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大女儿和女婿直接把户口迁到了杨树村!
这是凭白多了个上门女婿啊!
一时之间,大家羡慕之余,心思也开始活泛了。
谁家还没个嫁到别村的女儿咋的?你家能迁我家也能迁。
动这个心思的人还不少,时队长和杨主任也没拦着。
从长远来看,这对村里发展绝对是好事,毕竟人越多才越有发展。
从短期来看,杨树村和西山公社姑娘们的身价也是蹭蹭蹭往上涨。
看到黄翠妮全家四口齐上岸,有人羡慕,自然也有人嫉恨上了。
黄翠妮小女儿考上的干事岗是面向全县的,隔壁桂花公社的何大贵也报了这个岗,但显然没比上人家。
没考上的何大贵不好意思承认是自己技不如人,就找借口和家里人说那是因为别人使了不正当手段。
何大贵他娘一听就炸了,出门一打听,听说不光是黄翠妮小女儿考上了,更是一家四口齐上岸,就觉得宝贝儿子说得没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