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爸呼吸一滞,狠狠的瞪了过去,却是没有出声。
他知道小儿子说的对,他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几个月就能挣五千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现在小儿子彻底断了他的念想,他自然不再多提。
话说到这个份上,付清出门做生意的事就算成了。
接下来这段日子,他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
...
当年刘家开办的学习班里面有很多人考上大学,现在四年过去,到了毕业时间,他们中除了几个学习天赋不错的人跟李菊一样选择读研、李文柏选择放弃工作,剩下的人无一例外全都选择参加工作。
学习班主要由两部分成员组成,一部分是官员子弟,另一部分是官员亲友家的孩子。
特殊的家庭背景,再加上唐县的特殊状况,导致考上大学的那些人里一多半都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够从政。
面对这样一群人,当初李旭给他们填报志愿的时候都是优先考虑冷门专业。
这样做不仅能让他们毕业后可以自主选择去向,还能增加他们考上大学的几率。
如今他们大学毕业,包括熊雪在内的少数几人回到唐县,剩下那些人则是散布在省里的各个地方。
这些人倒不是不想回唐县,而是唐县实在没他们的位置。
唐县只是一个县,能容纳的大学生是有数的,为了争夺有限的几个名额,去年学生家长们还特意聚到一块开了场会。
李梅凭借自己即将当上唐县一把手的身份拿下两个名额,这两个名额是给二叔李家福的长孙李泽铭和小姨孙敏的小闺女唐兴琳要的。
正月初四,熊雪等几位大学生正式入职参加工作。
正月初十,刘文卸任退休,李梅担任唐县一把手。
刘文的退休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唐县过去做的那些要命事就此翻篇,从此唐县进入新的时代。
那些想出门闯荡的老百姓再无顾忌,纷纷去县里开具介绍信。
没了压力的李梅也是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现如今各单位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如果再不改革,这些单位都得被数量庞大的退休人员拖死。
李梅在大学学的就是经济,她很清楚,眼下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想办法让单位增加收入。
为此她制定了两条举措,一条是让单位研发新产品,增加收入来源,另一条是施行提成制,刺激生产与销售。
当然,施行提成制在当下容易被人拿去做文章,李梅会用其它名目发放这笔钱。
为了预防有单位在采取增加收入的举措后,经济状况进一步变差,李梅就把以前武大老师研究出的成果全部启封。
她打算打造一些试验品拿到市场上,要是反响不错,就围绕这些成果建立新厂,到时候用这些新厂给经济状况变差的老厂输血,必要时候还可以腾鸟换笼,舍弃老厂,将工人转到新厂上来。
与此同时,她还决定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
七七年武大老师从唐县离开,回学校教书。
唐县政府把他们培养的那批人从各个厂子里面抽调出来,单独组建一个研发机构,让他们继续研究。
虽说这几年他们研究出一些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是多么理想,不能造成多么大的经济效益。
李梅觉得这没啥大不了的,在成果出来之前,谁都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赚到大钱,只要有一个成果大获成功,不仅前期投入都能收回来,还能大赚一笔。
增加的研发费用李梅就是要用在这个机构上面。
除了上述这些,李梅还对工厂制度进行更改。
其中一项是如有员工偷拿单位物品,将给与严惩。
李梅是一步步走到一把手位置上的,根基深厚无比,她的命令在唐县没人敢反驳。
县政府和工厂在她的命令下就如同机器一般飞速运转。
正月十六,李旭一行人离开家来到市火车站,之后众人分成两拨。
一拨是要去武汉的李旭、李鸿涛、李博涛、李文泽和徐向前一家;另一拨是要去合肥的李平、李晨、李菊、李文柏以及十个孙家族人。
李平去合肥是为了送李菊上学,顺便再看看能不能直接购买一套房,用来给李文柏等人居住。
至于李晨,他的任务是保护李平。
等事情办完,李平和李晨再去武汉跟李旭等人汇合。
把李鸿涛三人送到武大,李旭和徐向前一家找到武大校长,跟他商议捐款事宜。
得知他们的来意以及李旭的来历,武大校长别提多高兴了,对李家人连番夸赞,对徐向前一家连声吹捧。
李旭打算以李梅和李菊的名义捐款,而且捐的是建筑。
一听这话,武大校长当即表示本校有一座图书馆刚刚开工,原本的预算是五百万人民币,他们如果有兴趣,这座图书馆可以算他们捐的,要是觉得预算太少,还可以增加,他让人修改图纸。
李旭当然有兴趣,让他按照五百万美元的标准重新设计图纸,然后让他再说一个想要的建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