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李旭猜的这样,李家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外人占股。
与此同时,李家老宅,李平两口子同样躺在床上讨论挣钱的事。
只见胡桂兰双眼放光,兴奋的说道,“老大在上大学,老二、老三明年也要进武大,他们三个不用我们操心,现在小旭愿意拉你一把,只要干个几年,用攒出来的钱把闺女和老小安排好,咱们俩的任务就算圆满完成了。”
当初武大马老师来唐县接人的时候送给李梅三封介绍信,可以推荐三个人上大学。
不过被推荐的人有年龄限制,最少都要十六岁,而且介绍信的使用期限只有三年。
李文柏考上大学后,李家能满足使用条件的只剩下李鸿涛、李博涛和李文泽三人。
所以介绍信只能给他们使用。
等过完年李鸿涛和李博涛就到了十六岁,年龄达标的他们自然要去上大学。
看她这样,李平忍不住失笑出声,“你这么激动干什么,前期挣到的钱能不能花还不一定呢。”
胡桂兰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急忙询问道,“啥意思?挣到的钱为啥不能花?”
“你没看出小旭要在生意场上大干一场?”
胡桂兰有些懵,“看出来了,不过这跟花钱不冲突吧?”
见她还是不明白,李平只好耐着性子解释道,“想把生意做大,首先要有自己的厂子,而且必须要抢在别人前面开办工厂,开厂可不是一、两个钱就能办成的事,所以我估计前期挣到的钱都得攒起来,为开厂做准备。”
别看李平从没做过生意,但他经历过个人能够开办工厂的年代,再加上前些年李旭给李梅所在的化肥厂出谋划策的时候,他从旁听了不少“一步先步步先”、“抢占市场”、“你有人无”之类的话语,这让他对李旭的生意规划有了一个大致猜想。
“嘶~”胡桂兰吸了口凉气,眼睛瞪的老大,就连声音都颤抖起来,“咱们家能开...开厂?”
胡桂兰想过李旭会做什么生意,但从没敢往开厂上面想。
不仅是因为这年头工厂领导有行政级别,还因为现在大多数人的终极梦想就是进厂。
可以说工厂在人们心里的地位那是高高在上。
现在听到自家可能要开工厂,胡桂兰当然激动,同时又有些难以置信。
“为什么不能?”李平反问道,“小旭说要取消票据,这就说明货物会非常多,政府虽然可以扩大生产,但这么做要招工人,等货物多到卖不出去的时候,工厂怎么维持下去?
所以我觉得上面十有八九会放开私人开设工厂的限制,到时候既能达到货物充足的目的,又能避免工厂资金出现问题。”
胡桂兰仔细琢磨了下,发现他说得确实有道理。
就拿唐县的工厂来说,除了后开的那几家厂子,老牌工厂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财政问题。
没办法,现在的工厂既然要负责工人的生老病死,又要负责发放他们的退休金和工资。
挣得钱只有那么些,支出却越来越多,时间一长,工厂就会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胡桂兰高兴的嘴都快咧到后耳朵根了,“如果真要开厂,那就迟点再安排闺女和老小,她们岁数小,多等几年也没关系。”
“闺女她们不用操心,小旭既然敢放话说以后孩子们可以混吃等死,就说明他心里有把握。”
胡桂兰想了想,觉得还真是,只要是李旭认真说的话,这么些年还从未落空过。
她刚要出声,脑海中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于是她把要说的话咽下去,转而询问道,“当家的,文泽和绍元要是打算混吃等死,他们还能继承家业吗?”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老话讲创业容易守业难,如果继承人不行,就算李旭创下的家业再怎么大,恐怕最后也只有败光一途。
李旭带大伙儿赚钱,继承人当然要从他的子嗣中选择。
然而他这两个儿子已经表现出躺平想法,就算以后选择混吃等死,都不会有人觉得意外。
可问题是一个混吃等死的人该如何继承家业?
把家业放到这样的人手里,又有谁会放心?
李平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怎么,你有想法?”
胡桂兰知道他是在问自己是不是对继承人另有想法,于是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文柏要跟他姑姑学,去搞研究,剩下那几个,还有小晨、小梅家的孩子,他们哪个不是想混吃等死?这样的一群孩子,你说我能有什么想法?”
“没想法最好。”李平顿时笑了起来,“再说日子还长着呢,这两个小子未必真的会混吃等死。”
“那就好了,省得我们担心;对了,到时候做生意,你打算投多少钱进去?”
“家里留二百备用,剩下的都投进去。”
“行。”胡桂兰应和道。
等了一会儿也没见她继续出声,李平露出惊奇表情,“你就没什么想说的?”
胡桂兰有些没明白,“啥意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