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
此山位于洛阳以北。
有着龙脉之称的邙山可谓是钟灵毓秀。
后世更有言称,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洛阳书院建于邙山南部山顶之上。
虽说是山顶,但山高也不过二三百米,相对于一些以高而闻名的山峰,邙山并不算陡峭。
话虽如此,但想要登临书院,还需要走上数百余由青石板铺就的台阶。
登临台阶的不易,时刻提醒着学子们求学之苦,唯有用心读书,方可无愧于自身付出的努力。
山下,姜战一行人仰头望去,偶有身着淡青色洛阳书院统一服饰的学子们,往来于山峰与山下的台阶之上。
他们或肩扛从附近的县城购买来的生活用品,或手持农具。
洛阳学院教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有心性。
因为书院是不收费用的,因此郑玄为了让学子们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体会人间疾苦,所以才有了这勤工俭学一事。
“郑公曾言,他希望教导出的学生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而是能够体会民间疾苦的治世贤臣。”
戏忠见到姜战面有疑惑的打量着往来的学子,不由在一旁解释道。
“不错。”
“看看,这个就叫专业!”
闻言,姜战满意的点了点头,打心眼里欣赏郑玄的所作所为。
“论教书育人,郑公的确是专业的!”
戏志才笑了笑,附和道。
一路攀登,众人终于来到了山顶的洛阳书院。
书院的大门外的两侧种有一些果蔬,其意代表着农。
为官者,当心系百姓,如此方可成为一个受百姓爱戴、为君王分忧的贤臣。
由此可见,郑玄不仅在教书上尽心尽力,在锻炼弟子的心性上更是极为重视。
一路穿过学院悠长的长廊,读书声此起彼伏,让人心中的杂念迅速消退。
戏忠曾经来过一次书院,故而他便行在前方为姜战等人引路。
穿过学堂等建筑,一行人来到了身为院长的居所。
郑玄平日里并不会单独授课,只会在初一、十五以及月末三天统一为有疑惑的学生解惑。
接到通知的郑玄连忙走出院门,等待着姜战等人的到来。
“老臣郑玄,见过燕王!”
不多时,郑玄看着渐渐走来的一行人,不由连忙拱手。
对于姜战,郑玄是感激的。
孔融之事,姜战终究是给了他一个薄面,保留了孔融一脉大部分人的性命。
“郑公无须多礼。”
姜战点了点头,随口说道。
虽然孔让梨已经死了许久,但姜战对于郑玄还稍微有一点点疏远,不似曾经那般尊敬。
倒不是说他肚量小,而是将君臣彻底的划分了开来。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一旦界限出现模糊,那么就会让他自己难办。
就比如上次郑玄亲自求他饶恕孔融时那样。
进入院落,姜战径直走到首位上坐定。
“孤听闻,书院招生并不顺利,故而特意过来查看一番。”
姜战看向郑玄,出言道出了来意。
“唉,对于此事,老臣心中已猜到缘由。”
郑玄叹了口气道。
“郑公有话直说便是,在座的各位都不是外人。”
闻言,姜战看向郑玄,说道。
“此次招生,共计四十八人,这些人虽说是寒门学子,但家中也并非如普通百姓那般穷困。”
“而寻常百姓,却无一人前来书院就读。”
郑玄若有深意的看向姜战道。
“郑公,在下有一事不明。”
“书院明明已经免了一切费用,为何寻常百姓却不肯前来学习呢?”
戏志才皱着眉头,出言询问道。
“戏大人虽出身寒门,但曾经家中了无牵挂,所以可以安然求学,自是不懂百姓苦难之处。”
“寻常百姓家中男丁不过三两人,更有家中仅有一子者,若是分出一人前来学习,那么家中务农之事便会压在其他人身上。”
“读书,短时间内并不会为家中带来收益,反而会致使家人更加困苦,如此,寻常百姓之家少有选择读书之人。”
郑玄面色有些感慨的说道。
原来如此!
众人纷纷面露了然之色。
既然已经了解了此事的因果,姜战自然也不愿意久留。
不过在郑玄的邀请下,姜战又与其亲自在书院之中逛了一会。
看到那些个摇头晃脑的学子们,姜战不由得一阵愕然。
读书就读书,为什么还得晃脑袋?
虽然很好奇这个问题,但是他也没有真的去问。
“这些学子们都很好学,虽然说他们中很多人并非都是惊世之才,但将来也可为燕国贡献一份力量。”
郑玄陪在姜战身侧,小声的说道。
他喜欢读书论道,同时也喜欢教书育人。
每每看到学子们奋发图强的朗诵诗文、挥毫泼墨的样子,他便感觉生命及其的有意义。
这也是为何,明明已经年近七十,仍旧不远千里的跟随姜战来到洛阳授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