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都用了胃肠镜,都使用了大蒜素。
但却遗漏了阿奇霉素。
场上绝大部分参赛队伍都选择了阿奇霉素,包括协和与华西。
至于硝唑尼特,协和跟华西实际上也考虑到了隐孢子虫,但考虑到硝唑尼特“免疫缺陷人群禁用”的指征,并没有采纳。
最终换成了阿奇霉素+大蒜素……
他们也考虑到了病人的肝肾功能不全,但相比硝唑尼特与免疫缺陷状态的冲突,显然是阿奇霉素的副作用更小。
三分钟的时间,也不够他们想到良好的应对办法了。
毕竟隐孢子虫感染本就十分少见,即便是协和与华西,他们也没听说过几例隐孢子虫,更别提是亲自参与诊疗了。
因而,采取的办法都是“宁可不做,也不犯错”。
这也是应对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最有收益的方案。
然而在看到临医提出的“环孢素部分抑制,调控CD4+ T 淋巴细胞数量”时,所有人都傻眼了。
病人的免疫系统能这么玩的吗?
而且,病人的感染如此严重,恢复一丁点免疫能力就能治愈了?
不少人觉得这个办法过于荒谬。
病人的状态实际上已经差到了极点,此时的常规思路,不应该再依靠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而是通过给药,主导机体的抗菌消炎能力。
譬如用广谱的阿奇霉素,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的23SrRNA结合,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和阻止50S核糖体亚单位的组成……
不用阿奇霉素,反而铤而走险换成硝唑尼特……就算是隐孢子虫,也应该首选前者!
喜欢我!二十四岁当国医,这很合理吧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我!二十四岁当国医,这很合理吧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