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巴西迎来了一项里约州和圣保罗州联赛冠军之间的对抗赛事——塔萨冠军杯。
该项赛事仅持续了两年,而这两年的冠军球队均来自圣保罗州。
1920年,开始举办科帕冠军杯,与此前的冠军杯不同,赛事中首次有了里约和圣保罗两州以外的联赛冠军球队参与其中。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期间,巴西国内的足球比赛就在塔萨杯、科帕杯以及一些其他赛事断断续续地举办、停办、再举办、再停办中度过。
在所有的比赛中,塔萨杯和科帕杯成为当时两大主要赛事。
塔萨杯主要是里约和圣保罗两州球队之间的较量,而在科帕杯的比赛中,则有更多其他州的球队参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本保持中立的巴西从美国那里获得先进技术和资金支持,快速向工业化迈进。
自上世纪40年代后期起,巴西开始兴建一批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为足球的普及营建起良好的环境。
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马拉卡纳体育场始建于那个年代,并曾用于1950年世界杯。
说起那一届世界杯,不得不说是巴西球迷的一大遗憾。
根据当时的赛制,巴西国家队只要在最后决赛中战平乌拉圭队,就能实现首次夺冠。
原本巴西还先进一球领先,谁料竟然在关键时刻被乌拉圭队反超,与冠军失之交臂。
据当时在现场观看比赛的工作人员回忆,全场巴西球迷一下子都蒙了,不愿相信这样的结局。
从1950年代末起,巴西足坛涌现了一批佼佼者,比如大名鼎鼎的球王贝利、加林查、迪迪、尼尔顿·桑托斯等等。
他们率领巴西队夺得了1958年和1962年两届世界杯的冠军。这段时间可谓是巴西足球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1962和1963年,贝利所在的桑托斯足球俱乐部在地区、世界级比赛上创下佳绩,接连获得南美解放者杯、世界俱乐部杯的冠军。
1967年,为了纪念巴西着名守门员罗伯特·戈麦斯·佩德罗萨,诞生了另一项全国性的赛事——“罗伯特·戈麦斯·佩德罗萨对抗赛”,简称“大罗伯特杯”。
随后,大罗伯特杯逐渐取代了巴西杯赛,因为巴西杯赛有一个硬伤。
只有各州的联赛冠军才有资格参赛,这使得很多优秀的俱乐部,尤其是里约州和圣保罗州两大足球核心地区的优秀俱乐部无法参赛。
然而,大罗伯特杯则不同,巴西几乎所有最优秀的俱乐部都可以跻身其中。
此外,该赛事采用联赛积分的方式,避免了淘汰赛的偶然性。大罗伯特杯也就是日后广为人知的巴西全国联赛的雏形。
1970年的世界杯上,巴西队一改1966年世界杯的欠佳表现,第三次获得了世界杯冠军。
1968年的大罗伯特杯彻底把各大俱乐部的注意力从塔萨杯吸引了过来,塔萨杯也于第二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1970年,大罗伯特杯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比赛,每场比赛观众人数平均逾两万。
从1971年开始,巴西体育协会决定把该赛事更名为巴西足球联赛,定为巴西全国性的正式足球比赛。
大家平日所说的巴甲联赛,就是这个联赛甲级组的比赛。
尽管巴西的俱乐部队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表现突出。
但遗憾的是,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巴西一直无缘再次问鼎世界杯冠军。
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巴西曾于1980年代两次获得亚军。
相对沉寂的情况持续到了1994年,终于迎来了改变。由罗马里奥率领的巴西国家队第四次捧起了世界杯。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起开始出现女足世界杯,巴西女足积极参与其中,迄今的最佳成绩是第二名。
21世纪伊始,在大小罗纳尔多和里瓦尔多的带领下,巴西摘得了2002年世界杯的冠军。
并由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拥有五个世界杯冠军头衔的国家。
尽管如此,步入新世纪以后,巴西足坛自身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贪污、腐败、逃税和裁判丑闻等问题困扰不断。
其次,大部分巴西足球俱乐部仍面临严峻的财政问题。
不少巴甲俱乐部资金链断裂,有时甚至得通过转卖球员来维系财政,欠薪现象也时有发生。
此外,上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巴西球员选择到国外俱乐部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比较受欢迎的目的地包括欧洲和亚洲。
平均每年巴西约有800名球员会选择远赴海外效力,以期获得更优厚的待遇或进军更高层次的联赛。
尽管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足球俨然已成为巴西在国际社会上的一张名片。
足球之所以能成为巴西的一大特色,除了在足球运动发展的关键时刻所具备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以外,或许离不开以下两个重要原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