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媅媺先动员一番?
因为南离这一回要做的部署不同以往。
第一件事,就是部署坚壁清野!
对成都平原坚壁清野,不是因为对于潼绵防线的防御没有信心,而是一种必须的准备。
成都,前前后后在西营、南明、达清手中,来回几次易手,而且从张献忠攻陷成都,又焚城撤离后,这里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斗。
之后几次易手,都是因为无人无粮,一片废墟,无法守御。
在永历元年秋天之前,谁都能带兵来晃一圈,就连赵荣贵在龙安腻了都到成都打了个转,然后实在呆不下去,没三日呢就带人撤了。
说白了就是在这儿呆都呆不下去,因此最终谁也没有在成都做过久居常御的打算。
只有赵南离,把这已经没人要的破落地当了自己的家。
招抚流民,安置难民,建立三义盟的组织,打击残存的地主豪强,复垦城周土地,恢复灌县守堰。
各路衙门又陆续向府城集中,开设公署,才得逐渐恢复了蓉城的生气。
如今才得恢复几分生气,吴三桂就要带兵南下,抢夺西川百姓的劳动果实。
怎么办?
坚壁清野,百姓重新入山。
这回入山可就不是一家一户的胡乱躲藏了,是以屯寨为单位的三义盟各村骨干组织起百姓入山隐蔽,并且将粮食、畜料,一切能吃的都藏起来。
因为冬日干燥,还要将能做畜料的草木都烧尽,使得达兵取火不得薪柴,寻食不得粮秣,一切恢复到昔日府城无法守御的状态。
第二件事,就是借着媅媺即将监国,又号召绅民一体,以崇义伯为核心而一心守土抗清的势头上,不止调动如今已经在侧为援的赵荣贵、杨璟新,还有昔日已奉自己为盟主的朱化龙、詹天颜,更要调动整个上下川南的力量,来支援川北。
不求他们谁谁能大败吴三桂,只要能侧翼支援,牵制各处的绿旗清兵,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南离把上下川南、川西北、成都府如今的关系条线一捋,还是依旧的复杂。
过去虽然有赵荣贵起头,与川北三英其余二人朱化龙、詹天颜一起奉南离号召,但是那是靠的南离的个人魅力和私人感情,即便有什么协同动作,南离从来是书来信往用的共商有量的口气。
如今又添了璟新,再要动起来,军情紧急,事急从权,对上吴三桂,怎么可能事事都要书来信往的商量几日。
眼下根据塘报敌情,吴三桂、李国英的动作很大,远不是川北诸镇就能应付得了的了,必得整个西川甚至东川一起动作起来,才能完善整个四川明军的防御态势。
上下川南,还有老泰山杨展辖下诸镇,有缩在黎雅二州的曹勋,有若即若离的马应试、侯天锡、王祥。
各地守土文官更加复杂,有镇臣自行委派,有朝廷遥任委派,还有南离自己的选任,这个时节,尤其是坚壁清野一事,必得动员全部的文武力量,把百姓都动员起来,才能达到目的。
若是号令不齐,不能联动配合,南离这边,哪怕加上赵荣贵、杨璟新,那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因为根据目前来看,吴三桂的目标,就在川西,很可能首要就是自己这边。
+++
就在成都开始鸡飞狗跳的部署的同时,小小的中江县城黑云压城,山野肃杀。
整修过的中江城头,一员中等身材的精悍武将正在巡视城防。
凤翅盔、锁子甲的主将身后跟着两员戴笠盔挂臂手的裨将,主将云南人张应兴正在向城外远方正在扎营立栅,小营垒前出大营盘,一环套一环布置的城外清军比划。
“各管各的,别乱,谁乱点火,军法从事!”
“看到那几棵树没有?敌来二百丈发红夷炮,看到那块巨石了吗?敌来一百丈发灭虏炮。”
“敌挑第一道鹿砦,那是四十步,发蜀铳!”
“敌前锋到了城壕边上,才发弓箭。”
“末将晓得咯!”两名副将一边听着嘱咐,一边领命。
大家都看出来了,清军先扎营垒,后立木城,这回绝不是平日的小股兵力骚扰,是真正的扎营来攻,做的是不落城不罢休的长期打算。
张应兴又令:
“石头不够,继续码。”
中江城墙不高也不宽,城牒后面隔不远就整齐地码一堆石头,因为城外附近取石方便,这是平日早就预备的。
“令得缠头军都在棚内歇息待命,先不必上垛,这时弄这么紧张兮兮的干嘛?把换番守汛排起来,五人一垛,俩人守垛,三人休息,大家轮换警戒才能养足精神。”
所谓缠头军,就是三义盟组织起来的乡兵,因为川蜀百姓多是白布缠头,后来张应兴一个云南人,一样的有着武侯崇拜,理解之余,乡兵没得头盔装备,就把白布缠头的制式给统一起来了。
青布还是白布,长度、厚度,多少圈,都有定制,久而久之,成都一带协助镇兵战守的乡兵就被称作“缠头军”。
营镇军中除了战时头盔,平日多是笠盔,因为扩员及损耗,笠盔也成了重要装具,战士们日常不披甲时也是青布裹头。
平日无甚分别,战时披甲就看出不同了,缠头军都不披甲,手中家伙多是竹枪、弓弩。
南离对此极为肯定,在整个西川诸镇、城邑大力推广。
如今的西川,金银仍不通行,还是易物为主,粮食一直是硬通货,因此大量的缠头乡兵,与营镇战兵的区别仅仅就是领粮不领饷,同时还能自耕自作。
但是日常应用,就起了绝大的作用。
当地的乡兵,熟悉地势道路,熟悉风土人情,便装侦谍,乡导引路,日常巡哨,都靠的这些乡兵。
战营缺额,也优先从乡兵选补。
这也是为什么摇黄残部三万之众,邛州明军战营只留了六千,因为有大量的基础好的乡兵为补充,战营补额自然苛刻。
中江的城墙不高,高丈三,厚也丈三,却是石城。
过了除夕就是永历四年,得说前年了,也就是永历二年冬天打城的时节,因为明军炮少,很是费了些力气。
张应兴率本部驻守中江后,吸取往来落城的经验教训,对这个小城的防御部署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喜欢西明离火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西明离火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