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低架目的是为了养成一种发劲的模式,把习惯性的拙力化去,改成周身浑圆一体的定型。
等到练成这种定型,才可以练真正意义上的实战打法。
不然的话,空有千百招动作,却没一式可以真正用的上的。
高手打人自然不会用很大的动作来蓄发内劲,周身一动皆有,越高越是不露痕迹。
形意高手,从来没有在实战中用矮身低架的。但见一抖之下,对手已经败北。
练太极拳不能蹲下,因蹲下力散,练拳只要敛,本就蹲不低。
形意拳练习套路或单操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很难产生质的变化和飞跃。
先求形展,不开展不足以抻开筋骨,不足以求得各种劲法,但这时还只是一个毛胚,还不够精致。
随着功夫的日益加深,对拳法上的各项细节要求渐渐悟通,拳架也就越往里收,越顺越合,不必大劈大打已足以顺利地完成各种发力和身法转换。
不使力而自有力,拳架也就小了。
拳架越小对自己防护越严,随着对后发制人的体会越来越深,拳架也会缩小。
再后一举动周身随意,意到劲发,无不和拍中节,似无规矩却全然暗合规矩。
动作本来就少,一个动作上万遍不足为奇,动作看似简单纯朴,学易习难,练就上乘工夫难之又难。
练拳先要舒展开放,使内部之气要舒展而不拘,外部关节松放而不可滞,这样自然练到身心愉快。
练上一小时才出功夫。
初练只需注意一个开展,就是一个极度的伸展,全身骨节拔开。
第一阶段身上必然会用很多拙力,劲力的培养必须是按部就班的来。先松着练,顺劲后再发力。
发力先求开展,把劲放出去,再求得各种劲别。
第一步,先放松全身,让肢体的运动轨迹附合某个形,练至熟练。
第二步,把第一步练熟的动作加速的练,也就是练明劲,练至捷又准。劲达梢节。
第三步,在第二步练熟的动作的基础上,让肢体运动的速度缓慢下来,全身绷紧,劲含中节。
练至劲充足又厚实。第四步,放松全身,练化劲,练至灵劲上身。从放松练,最后回到放松,才算是高手。
形意拳训练强度体现在要费脑筋保证每一个动作都符合正确要领上,这种训练不体现在时间上,而体现在注意力上;
例如我们练拳时要保证半小时内每时每刻全都把拳做对,就会体验到是一种多么大的心理和生理强度了。
练一遍觉得气感很强,如练上两遍就感觉第二遍反而没有第一遍气感强,如隔一二天练那气感比一天练一遍更强,是因为练完后没有收好功,只理顺气机,没有把气收归中元。
只要把气归入丹田,练功就会一遍比一遍气感强的。练功后收功程序过简单,就使下元更亏损。
在学艺时都追求真传、嫡传
1.什么是真传?什么是嫡传?
真传的说法,应该真正传人或是正统传人的缩写。其含义,就是我所学是正统的。是师父口传心授,而不是在外面捡的。嫡传,嫡在以前的意思是正妻所生之子。也就是最为正统的传人。
嫡传也是在这一概念上演化出的。嫡传与真传的概念有部分重合。现在很多人其实都标榜自己是嫡传以示自己所学正统。这是一种概念混淆。因为嫡字不仅是正统也需要最近血缘才能称为嫡。
所以我认为在技艺方面的传承,也只有几人可以称呼自己为嫡传。这几个人就是师父的孩子。当然不能说师父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就能称为嫡传。既然是技艺传承,要求自然是掌握技艺。
所以嫡传的标准:
一是带艺人(师父)的子嗣;二是掌握这项技艺;注:在一些技艺上还有第三点就是子嗣的技艺跟爹一模一样不能变动。
嫡传与真传的举几个例子。形意拳大师尚云祥与其女尚芝蓉。这里的嫡传便是尚芝蓉,真传则是尚云祥的弟子们。八极拳祖师爷吴钟与其女吴荣。这里的嫡传便是吴荣,真传则是吴钟的弟子们。2.如何评价掌握了技艺了?
有心人看到这两项标准时,应该会有一个疑问。如何评价掌握了技艺了?换个说法就是,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掌握了?简单的说就是师父点头,前辈们认可。(这里面的评判标准先不探究。)
ps:很多传统技艺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大部分人认可,门里的觉得一般。或是门里觉得神了,大部分人觉得一般或是很差。这是因为评判标准的问题。对于武术来说,很大程度上都要提到打字。
注:功夫好不等于能打
3.那为什么人都追求,嫡传呢?
首先,技艺传承。从古至今大多数人都会考虑自己的子嗣。从这点出发,一位师父。从学艺开始,到技艺娴熟。期间,对于技艺的思考与自身的经历、经验。
最先毫无保留受影响的便是子嗣。可以说从小开始,思想、逻辑、技艺、道德、三观等等都受到影响。这就造就了,子嗣从肉体(基因)到思想意识都是复刻的带艺人的。包括对于技艺的最新思考(能说的不能说的,能教的不能教的)等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