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地下矿藏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居多,尤其石灰岩蕴藏量大,分布广泛。于是宋友亮紧急从海阳卫水泥厂组织了三十名熟练的技术工人,领着一帮对水泥一无所知,但是却有用不完力气的辽民在金州烧制水泥。经过一番精心选址,熟练的技术工人们认为在金州城东面的大孤山一带石灰石丰富,且容易开采,于是决定在大孤山择地修造水泥厂。 水泥厂暂时还不能为城堡的修建带来帮助,一旦建成,却可以凭借技术和石灰石原料的优势,实现规模生产,在满足金州需要的同时,或许也能成为金州向外销售的优势产品。水泥厂厂址的东面,大孤山临海的海湾,则准备修建一处港口,接收从旅顺口转运过来的物资,将来水泥厂的水泥,也可以从这里运出去。
当然,要想是这些物资流动起来,从大孤山开始,连通水泥厂和金州城的道路就必须要打通,而这三处连成一条线,也就将金州半岛牢牢地锁在身后。金州还有一些盐场,宋友亮也立刻派人也开始组织人手重新整理,恢复生产,虽然产量有限,起码可以保证金州地区数万人的需要。
辽南原本的人口不多,鱼虾及贝类还算丰富。渔民们的收获,多少能缓解食品的压力。此外,明军还抢占了附近的一些岛屿。如金州东面海上的广鹿岛、大小长山岛,以及周围不知名的小岛屿。这些岛屿目前只能用来简单的屯垦,以及作为渔民的停靠点,好在尚可喜的水军被被两次黄海海战摧毁以后,建奴在辽南也没有水军,只要安排一些屯兵驻扎屯垦,便可以确保对这些岛屿的控制。
为了维持金州的秩序,宋友亮将金州的辽民全部归并为几个部分,建奴百姓统统去石灰厂开山采石头,什么活辛苦,什么活危险就让他们干什么。
汉人百姓凡是军户,取精汰弱。强壮的编成金州营,作为援辽军的后备,大概有两千多人,负责维持地方上的秩序,其中一部分分驻各岛。
凡是匠户,包括军匠、民匠,全都编入工匠营,分派到各个工厂、工地,从事与本职技艺相关地工作。实在是金州暂时用不到的。也随着放空的运输船送往登州,交给孙和京、沈履素安排。登州和海阳卫的工厂,对工匠的需求量也很大。剩下来的,全部编入工役营,安排从事农活、打渔、煮盐、采石,以及建造城堡等其他杂役。
为了安抚从辽南各地涌到金州的辽民,宋友亮还从曾国藩那里剽窃了几首歌谣,第一首名叫《莫逃走》,用以激励辽民包围家园誓死抗争
众人谣言虽满口,我境切莫乱逃走。
我境僻处万山中,四方大路皆不通。
我走天下一大半,惟有此处可避乱。
走尽九州并四海,惟有此处最自在。
别处纷纷多扰动,此处却是桃源洞。
若嫌此地不安静,别处更难逃性命。
只怕你们太胆小,二闻谣言便慌了。
一人仓忙四山逃,一家大小泣嗷嗷。
男子纵然逃得脱,妇女难免受煎熬。
壮丁纵然逃得脱,老幼难免哭号啕。
文契纵然带着走,钱财不能带分毫。
衣服纵然带着走,猪牛难带一根毛。
走出门来无屋住,躲在山中北风号。
夜无被铺床板凳,日无锅甑切菜刀。
受尽辛苦破尽财,其实贼匪并未来。
只因谣言自惊慌,惹起土匪吵一场。
茶陵道州遭土匪,皆因惊慌先徙走。
其余各县逃走人,多因谣言吓断魂。
我境大家要保全,切记不可听谣言。
任凭谣言风浪起,我们稳坐钓鱼船。
一家安稳不吃惊,十家太平不躲兵。
一人当事不害怕,百人心中有柄把。
本乡本土总不离,立定主意不改移。
地方公事齐心办,大家吃碗安乐饭。
既然要保卫家乡要靠训练得法,作战有素。于是便有了第二首歌谣《操武艺》:
要保一方好土地,大家学些好武艺。
武艺果然学得精,纵然有事不受惊。
石头要打二十丈,石灰罐子也一样。
木板只要五寸宽,箭箭要中靶子上。
石头灰罐破得阵,叉钯锚子一齐进。
靶子也立一块板,板上先凿四个眼。
眼内安个小木球,戳在锚子尖上留。
只要枝枝戳得准,保守地方总安稳。
火器虽然是个宝,鸟铳却要铸得好。
*也要办得真,不然炸裂反伤人。
铳手若是不到家,不如操演不用他。
惟有一种竹将军,装得*大半斤。
三股麻绳紧紧缠,一炮响动半边天。
件件武艺皆无损,石头锚子更要紧。
石头不花一文钱,锚子耍出一道圈。
若是两个习得久,打尽天下无敌手。
读书子弟莫骄奢,学习武艺也保家。
耕田人家图安静,学习武艺也不差。
匠人若能学武艺,出门也有防身计。
商贾若能学武艺,店中大胆做生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